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這份兩萬七千多字的重磅文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
比肩世界三大灣區,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發達的交通網絡和豐富的人才資源,粵港澳大灣區將爆發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可是,你真的了解粵港澳大灣區嗎?你試過在夜晚俯瞰南粵大地上的璀璨燈光嗎?你知道“一小時生活圈”下的快速交通路網長什么樣嗎?你好奇大灣區城市群中的“超大城市”是如何成長的嗎?
別急,接下來就為你送上一組高清無碼的精美動圖,揭開粵港澳大灣區的小秘密!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總體經濟增速一直保持在7%以上,高于全國平均增速。數據顯示,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約10萬億元,直逼世界第一灣區東京灣區。其中,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7.58萬億元,增長7.9%,香港、深圳和廣州GDP均突破2萬億元。
昔日的“世界工廠”在產業結構上也不斷優化升級,珠三角三次產業結構比重調整為1.6:42.1:56.3,逐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新型產業結構。各城市產業特色鮮明,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門相互間優勢互補,緊密協作,聯動發展。
但是,粵港澳大灣區是如何“長”成現在這個模樣的?
夜間燈光亮度向來被看作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晴雨表”和城市化進程的“溫度計”。夜幕降臨,俯瞰粵港澳大地上點點燈火的分布范圍和亮度變化,不僅能看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人口聚居規律、城市化進程速度和經濟發展水平,還能讀懂各市生產、服務和居民消費等經濟活動的活躍程度。
夜間燈光分布:讀懂灣區城經濟活躍度
從動圖中可以看出,1992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化進程相當迅猛,紫色的燈光分布面積圖由點狀快速向線狀擴散成面。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大灣區燈光分布面積有所縮減,于2013年迎頭趕上。到了2015年,大灣區城市發展已由點狀轉為面狀,形成了城市群連片發展效應。
城鎮化進程:“超大城市群”是這樣“長大”的
圖片中飛速擴張的紫紅色塊足以告訴你,40年間,粵港澳大灣區的“超大城市群”是如何長大的。1975年至2015年間,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粵港澳大灣區九市二區的城鎮化面積正逐步擴大。其中,東莞的城市面積在40年間足足增加約475倍,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城鎮化速度也非???,城鎮面積擴張為原來的5-7倍。
跨境基礎設施構建“一小時生活圈”
隨著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的加速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內已形成以口岸為節點,由軌道、公路、水運、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組成的跨界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極大促進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暢通。
據統計,2017年底,粵港澳大灣區建成高速公路里程4300公里,路網密度約9.5公里/百平方公里,遠遠高于紐約、東京、倫敦、長三角、京津冀等國內外城市群。
已經開通的重大跨境基礎設施
◎港珠澳大橋
2018年10月24日通車。它將內地珠海、澳門到香港的陸地交通時間,從之前的3-4小時大大縮短到了約30分鐘。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
2018年4月1日試運行,9月23日通車。香港到廣州僅需48分鐘,香港到深圳僅需14分鐘,并接入現時長達25000公里的國家高鐵網絡。
即將開通的重大跨境基礎設施
◎蓮塘/香園圍口岸(預計2019年建成)
位于深圳羅湖區蓮塘街道西南角,將實現深港跨界交通“西進西出、東進東出”總體格局。
世界級港口群正在崛起
大膽猜一猜,世界上最繁忙的十大港口有幾個在中國?答案是7個,其中3個位于粵港澳大灣區。
集結了廣州港、香港港、深圳港、珠海港及東莞港5個億噸大港,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吞吐量規模已達到世界級水平。2017年,港口年通過能力超過16億噸(集裝箱年通過能力超過8000萬TEU),已建成適應當前最大船舶進出港的航道。
構建世界級多樞紐機場群
打造世界級灣區,離不開世界級航空樞紐助力。
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由香港國際機場、澳門國際機場、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珠海金灣機場、惠州平潭機場、佛山沙堤機場七大機場組成。
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機場旅客吞吐能力約2億人次,年貨郵吞吐能力約807萬噸??拓涍\規模超過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級機場群,位居全球灣區機場群之首。
其中,香港國際機場連接全球超過220個航點,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全球通航點約220個,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全球通航點約135個。
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正逐步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2017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首次躍居全國首位,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3個指標均排名第一。2018年度,廣東蟬聯全國區域創新綜合能力第一。
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增長
2017年,廣東省擁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33073家,其中珠三角地區達31542家。廣東R&D經費投入超23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達2.65%以上,R&D人員超過65萬人,從事研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達45萬人,每年來粵工作的境外專家超過13萬人次,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世界500強企業分布圖
科技創新產出持續增加
2012-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申請量實現了翻一番的快速增長。2018年廣東省PCT專利申請量達到2.53萬件,連續17年領跑全國。
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著力建設人才合作示范區?!昂M馇嗄耆瞬乓M計劃”和“海外專家來粵短期工作資助計劃”共引進青年人才49名、海外專家58名,其中來自港澳地區的人才超過半數,每年港澳來粵工作人員超過20萬人次,居全國首位。